繼長江保護法后,中國又一部流域法律出爐。10月3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將有法可依。
當前,北方地區正在陸續進入取暖季。在昨天的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介紹,今年的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改造工作仍將堅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的原則。
生態環境部昨日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告》。報告顯示,2021年以來,中國積極落實《巴黎協定》,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各項重點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行總體平穩有序。”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表示。他還透露,下一步將加快推動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建設的各項工作取得實效,力爭盡早啟動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
碳控官綜合能源管理平臺對全部項目的設備參數、供暖參數、電力參數和設備運行實況實時監測,真正實現了機房的無人值守;各項目末端配備了溫度監控設備,根據末端溫度和室外天氣情況實時調整供熱溫度,在保證了供暖效果的情況下自動調節供暖溫度,實現節能。目前已成功運用到政府、園區、學校、醫院項目中。
建筑垃圾是眾多垃圾中較難處理的一類,存在體積大、回收處理難等問題。這些建筑物、構筑物、管網以及房屋裝飾產生的棄土、棄料等,如果不經過妥善的處理,不僅是對資源的浪費,還會污染水、土壤和空氣。
生態環境部日前通報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5.7%,同比下降1.1個百分點;PM2.5(細顆粒物)平均濃度為2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6%;PM10平均濃度為4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9%;臭氧平均濃度為1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4.9%;二氧化硫平均濃度為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1%。
定于2022年11月22日-24日(22日報到)在江蘇南通,召開華東地區市容環境衛生工作第29屆年會暨第24屆廢棄物處理研討會(以下簡稱第29屆華東年會,地點:南通國際會議中心),并同步舉辦2022'城市管理技術與裝備博覽會(以下簡稱華東環衛博覽會或華東環衛展,地點:南通國際展覽中心)。
第二屆中國新環會由安徽省生態環境廳支持,計劃于2022年12月14-16日在合肥濱湖會展中心召開,是共筑新時代雙碳目標下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的“共融、共享、共建、共生”的發展之路,促進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給展商和觀眾帶來更為優質的服務和資源。
“今天上午,一位來自環保戰線的黨代表特意委托我向大會的記者報告一個喜訊!”10月18日,二十大新聞中心舉辦第一場集體采訪。北京市委常委、秘書長趙磊代表首先帶來了“美麗北京”的好消息:今年北京PM2.5平均濃度已經降到了29微克/立方米,黨的二十大開幕當天,北京的PM2.5低至平均濃度1微克/立方米,創造了歷史同期監測到的最好水平!
10月12日,據媒體消息,《北京市碳達峰實施方案》近期正式印發,安排了7個方面28項任務措施。預計到2025年,北京市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將達14.4%以上,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目標。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下一步要怎么做?記者了解到,未來我國將用更高的標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統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同時堅持PM2.5與臭氧協同治理。
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日前印發的《創建粵港澳大灣區碳足跡標識認證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工作方案(2023-2025)》指出,2023年,初步構建起大灣區碳足跡標識認證體系,完成100個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應用示范。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為深入學習和貫徹黨中央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決策部署,搶抓新發展機遇,加快推動我國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雙招雙引”工作全面實施,計劃于2022年12月14日至16日在合肥舉辦“2022中國新能源展覽會”。(簡稱“新能源展”)。
裝配式建筑通過集約和節能,可降低單位碳排放量20%—40%。
中國環保新聞,環保,環保新聞,環境保護,煙氣環保處理,廢水環保處理,環保設備,環保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