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行中,GIS(氣體絕緣金屬封閉開關設備)設備的可靠性至關重要。然而,其內部的隱蔽缺陷如同潛藏的“定時炸彈”,給電力安全帶來了巨大挑戰。局部放電檢測作為評估 GIS 設備絕緣性能、發現潛在缺陷的關鍵手段,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但傳統的超聲波檢測法靈敏度不足,對于金屬微粒異物等產生的微弱放電信號常常“視而不見”,已經難以滿足日益復雜的設備檢測需求。面對這一難題,國網江蘇電科院自 2024 年起便踏上了技術革新之路。他們勇于挑戰傳統,提出外施振動與脈沖電流檢測法結合的升級方案,并自主研發了配套的操作振動模擬裝置。國網江蘇電科院這種敢于突破、積極創新的精神,正是推動電力科技進步的強大動力,這一創新成果就是對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有力保障。
在此次現場檢測中,國網江蘇電科院的技術人員充分發揮了新方法和新裝置的優勢。他們利用振動模擬裝置對 GIS 設備氣室外壁施加機械振動,巧妙地觸發設備內部金屬顆粒異物的振動和位移,使其暴露出高頻電流信號等放電特征,再通過脈沖電流檢測裝置進行采集捕捉。這一過程猶如一場精密的“偵探行動”,讓原本難以察覺的隱蔽缺陷無所遁形。而金屬顆粒異物缺陷發現率提升至 80%以上的顯著成效,更是有力地證明了這一創新技術的可靠性和實用性。。GIS 設備作為電力傳輸和分配的核心部件,其內部隱蔽缺陷一旦引發故障,可能會導致大面積停電,給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通過精準識別和及時處理這些缺陷,能夠有效降低設備故障的發生率,提高電力供應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也推動了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
展望未來,國網江蘇電科院將繼續秉持創新精神,加大技術研發投入,不斷探索和應用新的技術手段,為電力設備的安全運行保駕護航。相信在他們的努力下,電力系統將更加穩定、可靠,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能源支撐。